为留守儿童返乡创业 当代“花木兰”书写脱贫攻坚新诗篇
 发布时间: 2017-10-27  |   浏览次数: 9  |   文章作者:  |   发布人: 创服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是花木兰的故乡,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其声名也远播海外,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而在虞城县利民镇蔡庄村,也流传着当代花木兰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927日,2017“网上看河南采访团来到蔡庄村,见证了这里的脱贫攻坚实践。

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婧源向记者展示玫瑰产品

  通过发展玫瑰产业,我带动了36户贫困户、124人脱贫。在蔡庄村村委会,三十而立的朱婧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扶贫故事。2011年,朱婧源毕业于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此后,她进入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机场办事处工作。2014年初,她回乡探亲时,看到不少父老乡亲仍然没有脱贫,特别是留守儿童现象让她深受触动。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路子。

  朱婧源说:我初到老家时,曾经想过几个帮扶的办法,但是后来都被自己否定了,因为长期的消息闭塞和以前盲目的投资,使不少乡亲宁愿外出打工甚至在家闲着,也不敢接受新鲜项目。因此,我只有结合实际,自己先干,做给大家看。

  经过半年的市场调查和考察,她发现食用玫瑰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于是,她流转土地560亩,种植食用、药用玫瑰360亩。20163月,她成立了虞城县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该合作社的创建是朱婧源为群众精准扶贫的一大法宝。蔡庄村共85户贫困户,起初,入社成员(农户)只有5户,其中有2户为贫困户。但合作社成立的3个月内,又有30户的贫困户自愿加入,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玫瑰苗木,免费进行技术管理指导,高价回收玫瑰产品。

  如今,该合作社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已形成规模,种植玫瑰10万株,拥有花蕾烘干车间4间,制酱工作室1间,玫瑰纯露提取设备2台,另外无添加剂的手工玫瑰皂也已投产。

  合作社还在玫瑰园散养生态玫瑰鸡,年出栏10万只;并采用多种农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套种了荠荠菜、香菜、花生、西瓜等无公害的经济作物,达到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新型种植模式。合作社每年为科迪集团奶牛场提供了1200吨青贮、20余吨花生,为绿环速冻食品公司提供860吨荠荠菜,此外,还种植了香菜300亩,每亩产量3000—4000斤。

  蓬勃发展的合作社成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玫瑰收获期间,合作社用工人数能达到600多人,其中妇女就有500多人;固定长期工人有80人左右。其中,女工工资一月为2000元左右,男工工资为2000—3000元。合作社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周边群众收入,而且能让他们照顾家庭,从而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数量,达到双赢的效果。

  今年6月,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审批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不久前,朱婧源还作为河南省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并获得创意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现在,合作社正积极计划向休闲农业发展,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载体,以全面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农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产业化这条路。除了要把玫瑰制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外,合作社还要把有志创业的青年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合力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让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朱婧源如是说。

  其实,在蔡庄村脱贫攻坚的战线上,朱婧源并不是唯一的花木兰。肖红亚,蔡庄村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虞城县人民医院纪检书记,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技术,并与虞城县春秋种养殖合作社合作,扶持23户贫困户植桑养蚕,带动他们脱贫致富;葛艳丽,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虞城县人民医院创伤外科护士长,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将防病、治病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对蔡庄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17户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医疗帮扶。

  在蔡庄村,肖红亚、葛艳丽和朱婧源一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路上三女杰。而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战场上,还有更多的花木兰在和蔡庄村三女杰并肩战斗。这些巾帼英雄们,正在用她们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当代脱贫攻坚的新诗篇。 

 

 

指导老师:李庆亮

本期编辑:王海超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